- 杨安梅;
数字囤积是数字信息时代的典型行为现象。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分析,系统性地探讨青年群体数字囤积行为的表现特征、形成机理及结果效应。研究发现,青年群体数字囤积渠道广泛、内容多元,且行为上表现出过度囤积、删除困难、杂乱无序的特征。结合三元交互决定论对青年群体的数字囤积行为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发现青年群体数字囤积行为受到主体认知和特征、主体情感等个人因素和技术、社会等方面的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青年群体数字囤积的影响存在两面性:一部分青年通过数字囤积构建起了个性化资源库,推动了自我成长;另一部分青年在失度的数字囤积中自我损耗,带来负面影响。
2025年13期 No.225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靳华丽;
为探究用户微信状态中辍行为的影响因素、背后心理动机与情感变化,以及这些因素对用户使用微信状态的具体影响,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选取有中辍行为的微信状态用户开展访谈,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用户微信状态中辍行为受自我保护和社交逃避两类因素影响。自我保护方面,印象管理的压力和隐私忧虑让用户选择停用;社交逃避方面,社交超载带来的负担和比较焦虑引发的负面情绪,促使用户远离该功能。微信状态中辍行为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是用户对自我与技术关系的主动调适,反映了社会环境对媒介使用的影响。
2025年13期 No.225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雨萌;李晶晶;
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和社交网络的互通互联催生了新的社交场景。在社交媒体时代,技术赋权使个体在自我形象建构方面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展演空间,其心理因素不容忽视。为深入探讨用户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下的行为动机和对自我形象建构的影响,本文结合米歇尔·福柯的“自我技术”理论,对社交媒体环境下个体的处境进行归类和剖析,从底层逻辑的视角出发探究其形象建构背后的心理动因。研究发现,自我技术应用在社交媒介的使用策略、媒介内容运作、个人品牌打造、媒介价值观等方面,是个体进行自我形象建构时获得心理疗愈的有效路径。
2025年13期 No.225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申子娴;
在多元开放的社会背景下,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短视频中以个人化内容为创作的自我表达已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这类短视频作为大众文化的载体,不仅展现了个人的生活片段,也透露出个体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孤独、寂寞和异化等现代性焦虑。短视频自我表达的内容从自我认同和自我建构的焦虑、自我展示的焦虑、直接倾诉式焦虑三个维度来显现现代性焦虑。现代性焦虑源于短视频内部的文化工业逻辑与外部的加速社会结构,个体需要通过重构认知来调适和纾解现代性焦虑。
2025年13期 No.225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晓茹;刘伟欣;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文化旅游服务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网络新媒体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推广文化旅游形象与服务的关键平台。本研究以“重庆文旅”官方抖音号为研究对象,基于SIPS模型,探讨文旅政务短视频的传播力提升策略。研究发现,“重庆文旅”在主题选择、文案风格及合集创作上具有显著特色。此外,研究还重点分析了“重庆文旅”抖音号的转变特点,包括从严肃单调转向与民同乐的叙事风格、深度挖掘非遗文化以传播文化底蕴,以及紧跟热点时事进行趣味传播,成功激发了用户的情感共鸣与参与热情。基于此,研究进一步提出宣传“集体记忆”以增强情感共鸣、增加实用信息以引导用户确认、丰富议题设置以激发用户讨论、建设媒体矩阵以扩大传播范围等优化策略。
2025年13期 No.225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