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

国际传播

  • 跨文化视域下国产动画电影的海外受众画像与评价分层机制研究

    李玥;屈立丰;

    在全球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向的进程中,动画作为高语境文化传播载体正面临结构性困境:如何在跨文化传播中平衡文化本真性与受众接受度,通过视听叙事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已成为数字时代文化软实力构建的核心命题。研究结果表明,海外观众可以划分为八类动态受众群体,且这些群体的认知结构与评价标准之间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关联模式,并非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其评价体系是由客观认知与情感态度两个维度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的,而不同观众群体之间因认知的梯度差异,使得评价体系在技术解构和感官消费这两个关键方面产生了剧烈波动,这种波动凸显了评价体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影响海外观众对内容评价的因素中,叙事逻辑的语境断裂以及视听技术的代际落差构成了显性的障碍,阻碍了文化的顺畅传播与有效理解。通过实时捕捉观众的诉求和视角,可以形成“文化增值—认知适配”的良性循环。

    2025年22期 No.234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游戏出海”路径研究——以《黑神话:悟空》为例

    唐元宇;

    近年来,我国游戏产业在“走出去”战略下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其中,《黑神话:悟空》作为首款国产3A游戏,通过融合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和顶尖的数字技术,实现了国际游戏市场经济与文化的双重成功,展示了游戏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巨大潜力。《黑神话:悟空》改编自《西游记》,通过先进的虚幻引擎5技术,构建了逼真的游戏世界,并巧妙融入了中国古建筑、武术等典型的中华文化元素,增强了游戏的沉浸感和文化认同。其文化输出不仅体现在游戏内容上,还体现在精准的翻译策略上,实现了“信、达、雅”的文本转换,降低了文化误读。尽管游戏出海仍然面临跨文化挑战,包括高低语境转换中的文化折扣和国际舆论壁垒的排斥等,但是《黑神话:悟空》的成功为我国游戏产业的文化输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展示了游戏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桥梁作用。

    2025年22期 No.234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跨文化叙事视角下长三角视听内容的国际传播路径探索——基于江苏广电国际项目案例的分析

    钟声;王瑞祥;

    在全球传播格局经历数字化转型的时期,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国际传播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区域,在视听内容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与国际主流媒体合作打造的《南京之殇》《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沿着运河看中国》三部作品,成功跨越文化障碍,实现有效的国际传播。要想在国际传播方面找到新的路径,最关键的是创新跨文化叙事方式、加强技术融合对接以及增强平台协同高效联动。

    2025年22期 No.234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影视剧研究

  • 智媒赋能与异化反思: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视听影像创作探析

    王冬竹;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重构了创作的生产逻辑与艺术范式,驱动新质生产力与电影工业的融合迈入新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单步转化模式和序列生成模式通过数据驱动与算法生成,显著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与视觉奇观构建能力。但随之而来的对创作主体性的挑战,以及机械逻辑主导下的技术异化问题造成电影艺术独特性消解的核心风险,同样值得反思。智能时代下的电影创作还需进一步探寻人机协同的发展策略,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5年22期 No.234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质量发展目标下电影产业数字化转型探究

    陈狄欣;

    高质量发展目标下,数字技术在电影创作、拍摄、放映等各环节的应用,提升了电影制作效率,也推动了电影产业的融合发展,还能发挥高质量发展目标带动作用,助力电影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然而现阶段,我国电影产业数字化转型仍面临引领力不足、知识产权受到冲击、核心技术受限及人才队伍缺乏等挑战。为此,电影产业相关主体应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引领数字化转型,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力度,培养复合型电影科技人才,以此全方位推动电影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2025年22期 No.234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动画电影变形叙事:神话思维、伦理范式与技术呈现

    张燕菊;

    不同生命形态之间相互转换的变形叙事源于远古神话,与原始思维有着深刻联系。动画作为一种逐帧构建的影像形态,在技术上天然适合表现人或物的形态转换,于是动画成为变形神话当代重述的重要载体。中国动画的变形叙事,在思维层面继承了中国神话“万物有灵”“化形共生”的野性思维,在伦理层面重述着“天人合一”的生命智慧,在技术层面则发展出符合东方气韵的粒子水墨等动画技术,建构起数字时代中国动画独特的变形诗学。

    2025年22期 No.234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情动的“阈限空间”:《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文化记忆与神话重构

    赵丽;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动画为媒介载体,构建出感官强度与文化张力并存的“阈限空间”。影片通过哪吒与敖丙身份互文的设定,呈现出对立中的交织与冲突中的共生关系。借助角色塑造、视觉风格与声音设计,将情动转化为身份认同与主体觉醒的动力。结合情动理论,从情动载体、情动物质、集体情动三个维度,剖析影片如何在叙事中既承载文化记忆,又蕴含着情感能量的流动,进一步解读其对文化记忆与集体情绪的激活,展现出中国动画在全球语境中的叙事创新与文化表达能力。

    2025年22期 No.234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小黑战记”系列:创伤记忆下动画叙事的创新实践

    庞明月;

    “罗小黑战记”系列的奇幻动画电影,以创伤记忆为重要的叙事要素,扩展了以单纯的种族差异为冲突锚点的传统叙事模式,并从个体成长推进至种族危机,递进式地刻画了“跨物种共存”的主线议题。第一部作品采用“创伤+成长”的叙事框架,以猫妖小黑“家园被毁”的创伤记忆为叙事视角,将抽象的种族对立转化为具体的情感互动。为了扩展前作的叙事母题,第二部作品以“战争遗孤”鹿野的创伤记忆闪回为叙事线索,塑造其反英雄的主角形象,并通过妖精族群内部的二元对立,将人与妖的冲突矛盾升级为种族战争,折射出对战争本质与人性救赎的深刻思辨。两部作品为该类型系列动画电影的叙事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年22期 No.234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喜剧悬疑的类型变奏:《唐探1900》的视听表达与细节隐喻探析

    史慧宇;

    《唐探1900》是陈思诚“唐探宇宙”的新作,讲述了留美青年秦福和华裔印第安猎人阿鬼在旧金山唐人街侦破大案的故事。在画面上,影片通过快节奏剪辑、深意构图及强对比色彩,构建喜剧悬疑视觉奇观。在听觉上,影片通过音乐音效、方言与民歌的精妙设计,构建层次丰富的声音系统,为观众营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深度呈现20世纪初华人在海外的历史语境与人物命运。在细节上,服饰塑造人物、道具强化隐喻,共同推动情节发展。视觉与听觉设计交织,讲述具有历史厚重感与时代特色的悬疑故事,呈现正义与邪恶对立、民族尊严与个体命运交织等主题,让《唐探1900》成为值得品味的佳作。

    2025年22期 No.234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差异性重复下的模块偏移:从《唐探1900》看“唐人街探案”系列电影的延续性策略

    毛雨晴;

    “唐探”系列电影正面临口碑急速下滑的困境,将“唐探”系列长远地延续下去成为落在电影《唐探1900》身上的重任。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唐探1900》称得上是一部合格的承上启下之作:运用系列电影差异性重复的策略,在保留前作的混合类型、人物设定和视觉图谱的基础上,通过注入家国历史元素将类型、人物都进行了升级,从而完成“唐探”系列电影内核的转变与升华。尽管影片的表达效果仍在主旋律与自身艺术风格间拉扯,但从《唐探1900》将“唐探”模块向家国大义偏移后的市场反馈来看,这一选择对“唐探”系列的延续而言实乃有益。这既契合了当下中国电影的需要,也能击中每位华人的心灵,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讲述中国故事来建立我国电影的文化主体性,树立起自信的大国形象,让世界看见中国的风采。

    2025年22期 No.234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都市电影中小人物的艺术形象塑造

    刘婕;

    小人物表现了中国绝大多数人的生存现状和精神状态,是值得被书写的群体。在电影中,小人物的艺术形象不断出现,即使在都市电影中,很多导演也将小人物作为主要对象进行书写。都市电影中的小人物形象通常取材于真实的市井生活,以平凡琐事展现他们的日常,让观众感同身受,同时,这些人物形象并非单纯的善恶分明,而是兼具优点与弱点。创作者着重刻画小人物之间质朴的情感,使人物形象立体真实,并通过环境映衬,烘托出小人物的孤独、迷茫,或是对梦想的执着。

    2025年22期 No.234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东北视界·时代列车·人情味:电视剧《南来北往》的空间伦理叙事

    李畅;

    电视剧《南来北往》以两代铁路公安乘警的工作与生活故事,串联起中国铁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发展史和铁路职工大院的生活史,凸显出东北地区具有人情味的空间伦理特征。这种空间伦理将流动的列车空间与温馨的职工大院空间中发生的人与事置于改革开放的时代热流中,通过人物命运和文化心理变化以及人们新的伦理关系的缔结,呈现出空间伦理丰富的历史感和鲜活的时代感。

    2025年22期 No.234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节目经纬

  • AIGC赋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研究

    焦道利;王宇;

    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影视节目的创作生产带来了全面深入的影响。AIGC全面赋能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对节目的策划、创意、编辑、制作、场景、人物等全要素、全过程产生了深刻影响,重构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作流程,提高了制作效率,彰显了东方美学,提升了艺术效果。同时,AIGC在节目创新应用中也潜藏着多维风险与挑战,导致创作主体性削弱和情感异化等风险。因此,在拥抱技术红利的同时,应警惕并审慎应对这些深层挑战,让AIGC真正成为赋能创意、守护文化根脉的手段,从而实现技术赋能与人文精神共振的范式跃迁。

    2025年22期 No.234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话语、叙事与功能:透视非遗类文化节目传播的三个维度

    杨洁昕;罗弦;

    研究发现,非遗节目可从三个维度出发创新传播特色。在话语呈现上,节目通过构建“江湖式”话语模式、技术性和真实感的双重嵌入塑造多元语态表达;在叙事阐述上,情感联结的在场感叙事、综艺效果的趣味性叙述创新节目叙事模式;在功能探究上,节目通过IP出圈延长产业链、文化深耕蓄力乡村振兴、传承文化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实现非遗传播。未来可借力新媒体与智能媒体,推动非遗实现更深广的传播。

    2025年22期 No.234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激活与重塑:文化记忆视角下文化类节目《玩的是古》的叙事策略研究

    李钰华;

    文化类节目《玩的是古》围绕借物抒情的叙事主题,以多样化、立体化的叙事视角和丰富的视听语言有效再现记忆时空,唤醒和激活了观众的文化记忆,并通过以“小”见“大”的创新表达和以“玩”克“古”的娱乐口吻再现一个有情有义、立体鲜活的民间古董江湖,展现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互动机制,遵循“记忆—媒介—认同”的传播路径,塑造连通古今的“热回忆”。《玩的是古》搭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紧密桥梁,实现了文化意义再生产,助力观众构建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身份认同、树立文化自信,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2025年22期 No.234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新媒体聚焦

  • “爱诞生于二进制”:关系发展视域下的人机亲密关系轨迹研究

    厉琳琳;

    随着AIGC技术的普及,人机互动逐渐延伸至亲密关系领域。基于社会渗透理论,聚焦用户与人工智能建立亲密关系的轨迹,分析其情感互动实践。通过和23位用户的半结构化访谈,发现用户与AI的情感轨迹呈现出三种类型:平稳波动型、波动向上型和中辍型。平稳波动型通过快速定制化互动形成情感闭环,波动向上型在技术缺陷与情感需求磨合中实现关系深化,中辍型受社会规范或技术限制被迫中断关系。用户虽然明知AI情感生成机制的人工性,但仍通过自我表露与情感投射构建主体性认同。其情感实践既受技术逻辑与资本运作的影响,也折射出个体对现实亲密关系的反思与重构。

    2025年22期 No.234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具象、情感与主体:抖音女性议题账号的三维叙事策略——以“对话中的暂停”为例

    石婧;

    通过对抖音平台女性议题账号“对话中的暂停”的研究,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对其发布的75条视频样本进行解析,探讨其在女性议题传播中的叙事策略。研究发现,该账号通过具象化、情感化与主体化三重策略构建叙事逻辑。然而,该账号在内容创新、议题深度及受众覆盖方面存在显著不足。为此,提出创新叙事形式、整合资源扩大线下影响力、丰富多元视角等建议,以期为抖音平台女性议题类账号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22期 No.234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媒介奇观视域下“县城旅游”的地方意义建构

    臧彤;

    随着媒介技术的持续演进与发展,以小红书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在旅游信息获取与分享环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县城旅游”成为一种具有跨领域影响力的媒介奇观。社交媒体平台及用户生成内容(UGC)改变了旅游者传统的旅游决策行为。研究发现,小红书平台通过视觉与听觉层面的媒介奇观式建构,以及UGC的互动性传播,塑造了“县城旅游”的地方意义。情感需求、文化体验和媒介劝服是影响青年群体选择“县城旅游”的主要动机。

    2025年22期 No.234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融媒体时代“银发知播”的知识传播范式创新研究

    张堃;

    在影视产业价值转向与深度媒介化社会构建的双重背景下,“银发知播”群体以代际知识传递重构了融媒体内容生产逻辑。基于影视产业生态学与技术社会学交叉研究框架,结合2021—2025年实证数据,可以揭示其通过权威符号祛魅化重构、神经共情激活、知识普惠共同体建构实现传播范式创新的路径。研究表明:影视产业的算法伦理进化与适老性技术革新为银发群体赋权,而“银发知播”的非功利传播则反哺产业内容升级,形成“技术—人文”双向互构。最后构建起影视产业适老化改造的协同模型,为老龄化社会知识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22期 No.234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让学习“乐得”:青年群体的学习游戏化现象研究——以移动平台“不背单词”为例

    陈豪意;

    在移动学习场景中,“打卡升级”“解锁新装备”等竞技元素不断激励着用户的学习动机。数据的及时性反馈帮助用户提升自我效能感,学习游戏化、展示性学习的特征显著。但是,其中的机制设置不断给予学习主体以“债务人”的身份压力。在“不可断签”的学习动机背后,用户以“历史性时刻”作为证明理想的“学习我”的考核指标,以点亮签到图标并分享到社交平台作为学习的闭环,将自身卷入过度暴露学习数据的展示狂潮,学习过程充满了噪音。不过,游戏作为完善移动学习平台脚本的一种方法,通过增加提示线索的方式引导学习者将过程置于结果之前且能够适时、自由地跳出情境,实现真正的学习“乐得”。

    2025年22期 No.234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防御·攻击·迁徙:微博用户人际监视抵抗行为研究

    郭寒筱;

    开放式的社交媒体正深度嵌入人们的生活,个人信息被置于一个可访问、可追踪、可计算的数字空间,个人隐私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学者多聚焦于监视行为的研究,但本文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发现,被监视者因隐私保护机制及权利不对等等因素,会采取隐藏、抑制、暴力三种处理方式调整个人信息可见性,充值会员获取特权实现逆向监视,以及通过平台内、跨平台迁移或账号注销等策略,抵抗隐私侵犯。微博平台应积极借鉴其他平台在访问功能设置方面的先进经验并改进自我;用户自身应秉持理性态度,做到监视有度,精准把握自我与他人之间的隐私界限;社会层面应构建动态化的隐私管理框架。唯有平台、用户与社会三方协同发力、形成合力,方能构建起用户间合理且令人舒适的隐私边界及隐私空间。

    2025年22期 No.234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运河文化带(淮安段)非遗数字化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沙俊双;徐文杰;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国家战略,为沿线非遗保护提供了历史机遇,但淮安段非遗传承仍面临传承人老龄化、传播方式单一等现实困境。本研究聚焦数字化技术赋能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问题,以淮安段46项非遗为样本,通过田野调查、案例分析及技术实验,揭示当前数字化实践中存在的交互性不足、社群黏性弱与协同机制缺位三重矛盾问题,提出“场景化—交互化—社群化”三维路径模型:通过三维扫描、AI算法与区块链技术,构建非遗数字基因库;设计AR导览、STEM课程等虚实融合场景,以提升参与度;依托“云社区”平台与数字人IP孵化,形成可持续传承生态。该路径可提升受众留存率与文化认同感,为同类区域非遗数字化保护提供兼具理论创新性与实践操作性的解决方案,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从静态保存向活态传承的范式转型。

    2025年22期 No.234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业界参考

  • “耳朵经济”崛起下出版机构的播客实践研究

    吴蓓怡;

    近年来,随着听觉感官的重要性逐渐被发掘,“耳朵经济”呈现出繁荣态势,众多出版机构纷纷投身于播客领域。研究发现,出版机构播客在运营中依托“专业化分工+资源整合”的双向驱动机制,形成了垂直化和专业度高的优质文化内容供给、注重品牌价值赋能及深度用户互动的运营特征,但仍面临盈利模式单一、市场开发不足不均衡等问题。出版机构应将内部培养与外部协作相结合,开发多元化与精细化内容,挖掘和强化社群价值,积极探索多元盈利路径。

    2025年22期 No.234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智媒时代人工智能赋能数字出版发展研究

    赵亚茹;

    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为数字出版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机遇,充分挖掘人工智能赋能数字出版的潜力,探索其应用路径,对数字出版行业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和转型升级至关重要。人工智能技术在选题策划、内容创作、发行营销等环节赋能数字出版。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出版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也存在版权界定模糊、情感缺失和数据安全等挑战。因此,应加强版权管理、优化人才培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从而促进人工智能与数字出版的深度融合,推动出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22期 No.234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情感劳动视角下带货主播职业倦怠的解释逻辑

    余书宁;成华威;

    在平台经济下,情感劳动贯穿于带货主播工作的方方面面。本研究在情感劳动视角下探索带货主播产生职业倦怠的深层逻辑,发现带货主播的情感劳动包括满足用户情感需求的主体性情感劳动和雇主规训下的被动性情感劳动两个维度。主体性维度包括带货主播利用夸大情感的劳动吸引用户停留,利用演绎虚构情感的劳动引起用户共鸣;被动性维度包括带货主播规训下自我分离的服务态度与特殊称呼、承担多方主体责任带来的用户负面情绪以及持续不断的劳动强度缺乏休息权。这两个维度的情感劳动导致带货主播陷入职业倦怠的困境主要体现为情感机械化和情绪耗竭。其深层逻辑是:资本以工资提成作为诱饵,控制着带货主播的私人情感让其自愿加入“赶工游戏”。这表面上赋予了带货主播更大的自主权,实际上带货主播情感劳动产生的剩余价值大部分还是被平台和雇主攫取,而带货主播自身却慢慢陷入职业倦怠的困境。

    2025年22期 No.234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