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

刊首语

  • 全民阅读:在技术变革中守护文明火种

    崔波;

    <正>当人工智能生成一篇散文只需几秒,电子书阅读器可存储百万册典籍,知识获取变得触手可及时,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追问:阅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作为连续九届浙江省青年阅读节的推动者,笔者目睹了纸质书到电子屏的迭代,见证了算法推荐对阅读习惯的重塑,更深刻体会到——无论技术如何更迭,阅读始终是人类突破认知边界的精神攀登,是国家文明传承的根系所在。

    2025年13期 No.225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专题:阅读生态与行业实践

  • 家庭阅读空间的媒介化重构及其对代际情感的联结

    李柯樾;

    数智时代媒介技术的深度介入正在重塑家庭阅读空间的物质形态与文化意涵。本研究基于空间媒介化理论框架,通过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法,揭示出家庭阅读空间重构呈现双重维度:在物质性层面形成物理布局具身化实践与数字媒介虚拟渗透的共生系统,在流动性层面呈现公共与私密空间边界消融的混合场域。研究认为,代际关系通过空间支配、媒介控制与情感互动实现动态协商。阅读空间既是具身化文化资本传递的仪式场域,也是代际价值观协商的关系网络。研究提出轻量化空间激活、媒介技术有机平衡与公共服务精准供给三重优化路径,为构建良性家庭阅读生态提供实践启示。

    2025年13期 No.225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民阅读文化活动“八桂书香周”的符号建构与体验传播

    张晔;

    在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语境下,广西“八桂书香周”文化活动不仅通过地域符号的提取与转译、非遗符号的编码与传播、消费符号的生成与转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符号建构路径,还通过复合场景的沉浸式营造和情感共鸣的社群化构建,探索出卓有成效的体验传播实践模式。全民阅读文化活动建设应立足地域文化特色,注重符号的创新运用与系统构建;以参与者的情感体验为核心,创新场景设计与传播方式;建立政府、市场、社群等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机制,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阅读生态,进而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功能满足到情感共鸣的升级以及单一主体向多元协同的转变。

    2025年13期 No.225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书业播客: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声音景观建构

    胡可;

    随着“耳朵经济”的发展,书业播客逐渐在出版业崭露头角。出版机构通过播客实现角色转型,构建精神联结共同体,依托丰富内容资源,借助场景交融特性满足多任务场景下的用户需求。然而,书业播客仍面临专业运营能力不足、用户反馈机制滞后及商业变现路径匮乏等挑战。对此,出版机构需与专业团队合作,提升运营能力,通过社群运营增强用户黏性,并探索广告植入、付费订阅、品牌联名等多元盈利模式,助力出版业构建高效传播体系,强化数字时代的竞争力,为行业长远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13期 No.225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国际传播

  • 文化自信驱动全球传播:《哪吒2》观影人次突破的文化溢出效应研究

    任冠宇;

    《哪吒2》以3亿观影人次突破单一市场纪录,为中国电影带来了多重文化溢出效应。该片通过“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现代价值重构,将传统神话IP转化为国民情感符号;依托数字技术与戏曲美学融合,实现文化消费升级与产业技术迭代;借助衍生品开发与文旅联动,形成“影视+消费”的生态闭环。其国际传播不仅打破了好莱坞的市场垄断,更通过“命运抗争”的叙事实现文化输出,为非英语电影提供“本土文化内核+全球叙事表达”的成功范式。该片通过“文化认同—技术赋能—产业协同”的三维溢出效应,推动中国电影从本土市场向全球文化话语权跨越。

    2025年13期 No.225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在华“洋网红”跨文化内容创作的文化适应与创新策略研究

    黄南江;

    在全球化与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社交媒体上涌现出众多“洋网红”,他们在跨文化内容创作过程中,深入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积极适应多元文化语境,弥合文化差异带来的传播障碍,构建起跨文化传播的沟通桥梁。与此同时,“洋网红”还积极在内容主题上进行多元化探索,在表达形式上进行创新,推动了跨文化传播内容创新与形态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洋网红”不断解决文化误读、商质平衡等问题,他们的跨文化传播实践为个体的跨文化内容创作提供了经验参考。

    2025年13期 No.225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影视剧研究

  • 共同体美学视域下国产动画电影民族性叙事策略研究(2019—2025)

    郑仲元;陈瑞瑞;

    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实现系统性崛起。以《哪吒之魔童闹海》《长安三万里》为代表的作品,通过重构传统神话、历史与地域文化,完成了民族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这些作品既保留传统内核,又融入现代价值观,形成“传统与现代平衡”的叙事策略。共同体美学理论强调群体审美共通与文化认同,为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性表达提供了方法论支持。这些成功的国产动画电影通过激活集体记忆(如唐诗符号)、强化情感共鸣(如亲情与成长主题)、构建视听奇观(如粒子水墨),在技术赋能下实现审美突破,打造出兼具本土特色与国际竞争力的佳作。

    2025年13期 No.225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民族性·地缘性·融合性:广西电影的发展范式创新

    倪可儿;黄瑛;

    随着广西电影制片厂的衰落以及电影人才的流失,广西电影行业受到严重影响,陷入发展低谷。然而,作为我国五个自治区之一,广西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独特的地理优势,这些因素为广西电影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广西电影在凸显民族性的同时,也深受其地缘环境的影响,与东盟国家建立了紧密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了具有广西特色的“共同体”发展范式。

    2025年13期 No.225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智媒时代微短剧的竖屏转向、媒介具身及算法推介研究

    吕南西;谭泽明;

    智媒时代,竖屏微短剧凭借精炼的剧情、紧凑的节奏和高度适配的竖屏观看体验,成为新型视听形式。在用户使用习惯和媒介技术相互作用的背景下,微短剧符合人们时间碎片化的消费需求,成为数字媒体时代用户的新宠。这种新型视听形式离不开智媒时代的竖屏转向、智能媒体带来的具身效应以及数字化时代的算法推介。但是,微短剧在发展的过程中很难避免地将加剧用户的媒介依赖性、微短剧的成瘾性,以及带来认知失衡的问题。

    2025年13期 No.225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纪录片广角

  • 传记纪录片的感性叙事与传播策略

    阎瑾;

    近年来,多部传记纪录片摒弃了形象化政论和主题先行的创作范式,转而采用个体化、风格化的影像叙事手段,并通过以小见大、由点及面的视角切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为天地立心,为人民立传”的主旨言说。通过这一系列的创新变革,传记纪录片从宣教叙事模式转向了感性叙事模式,与之匹配的是情感化传播策略的实施,进而作用于跨媒体、跨文化传播路径的生成。

    2025年13期 No.225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非遗纪录片的媒介记忆建构与天府工匠文化书写

    陈矿;冯磊;

    非遗纪录片扮演着建构媒介记忆的角色,对四川地区非遗的传播与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媒介记忆相关基础理论,分析地方人文类非遗纪录片《大隐工匠·四川篇》中所展现的媒介记忆内容和建构方法,解读其中的媒介记忆建构价值。研究发现,《大隐工匠·四川篇》从非遗场景和传承人物层面构建出关于四川地区非遗的媒介记忆,采用光影记录下的纪实呈现与宏大叙事相结合的手法,聚焦微小工匠的具体进路来建构媒介记忆,体现出新时代的非遗纪录片对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天府工匠文化的影像创新性发展的建构价值。

    2025年13期 No.225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群像式手法在城市题材纪录片《中山路记忆》中的应用

    罗雨琦;

    在城市题材纪录片创作实践中,南宁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山路记忆》运用群像式创作手法,依据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生活形态,以及纪录片主题需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以人物群像独特的生活经历、鲜明的个性特征、丰富的情感诉求折射时代风貌,烘托作品主题。在叙事手法方面,通过对板块式结构的灵活运用,将时空关系相对独立的多个人物故事置于同一主题背景下有机串联,形象呈现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生动性与多样性。同时,以“跟拍”“摆拍”及多样景别交替使用、有机结合的拍摄手法,实现纪录片人物思想情感表达与剧情叙事情景交融、内涵丰富的艺术效果。

    2025年13期 No.225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声音设计在纪录片《漓江》中的应用

    宁国铭;

    纪录片叙事艺术强调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的良性互动。声音在纪录片叙事中担任着多种角色,它不仅是视觉的补充,更是重要的叙事力量。声音设计的策略和技术方法旨在提升纪录片的叙事能力,增强其叙事效果。创作者通过多层次的声音构建,传递多样情感和拓宽叙事维度,这有助于受众认知与理解核心主题,创造沉浸体验,引发情感共鸣,最终实现有效传播。这种利用声音来增强叙事的创作手法,能够切实拓展叙事深度和提高感染力,激发受众的思考与反思,赋予作品更深层的意义。结合纪录片《漓江》声音设计的应用实践,分析声音设计在推动叙事进程、塑造主体形象、提升传播效果中的独到价值,为纪录片创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5年13期 No.225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新媒体聚焦

  • 三元交互决定论视角下青年群体数字囤积行为研究

    杨安梅;

    数字囤积是数字信息时代的典型行为现象。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分析,系统性地探讨青年群体数字囤积行为的表现特征、形成机理及结果效应。研究发现,青年群体数字囤积渠道广泛、内容多元,且行为上表现出过度囤积、删除困难、杂乱无序的特征。结合三元交互决定论对青年群体的数字囤积行为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发现青年群体数字囤积行为受到主体认知和特征、主体情感等个人因素和技术、社会等方面的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青年群体数字囤积的影响存在两面性:一部分青年通过数字囤积构建起了个性化资源库,推动了自我成长;另一部分青年在失度的数字囤积中自我损耗,带来负面影响。

    2025年13期 No.225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我保护与社交逃避的交织:关于用户微信状态中辍行为的研究

    靳华丽;

    为探究用户微信状态中辍行为的影响因素、背后心理动机与情感变化,以及这些因素对用户使用微信状态的具体影响,研究采用深度访谈法,选取有中辍行为的微信状态用户开展访谈,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用户微信状态中辍行为受自我保护和社交逃避两类因素影响。自我保护方面,印象管理的压力和隐私忧虑让用户选择停用;社交逃避方面,社交超载带来的负担和比较焦虑引发的负面情绪,促使用户远离该功能。微信状态中辍行为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是用户对自我与技术关系的主动调适,反映了社会环境对媒介使用的影响。

    2025年13期 No.225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作为“心理疗愈”的自我技术:社交媒体时代个体的自我形象建构研究

    孙雨萌;李晶晶;

    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和社交网络的互通互联催生了新的社交场景。在社交媒体时代,技术赋权使个体在自我形象建构方面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展演空间,其心理因素不容忽视。为深入探讨用户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下的行为动机和对自我形象建构的影响,本文结合米歇尔·福柯的“自我技术”理论,对社交媒体环境下个体的处境进行归类和剖析,从底层逻辑的视角出发探究其形象建构背后的心理动因。研究发现,自我技术应用在社交媒介的使用策略、媒介内容运作、个人品牌打造、媒介价值观等方面,是个体进行自我形象建构时获得心理疗愈的有效路径。

    2025年13期 No.225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短视频自我表达中的现代性焦虑

    申子娴;

    在多元开放的社会背景下,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短视频中以个人化内容为创作的自我表达已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这类短视频作为大众文化的载体,不仅展现了个人的生活片段,也透露出个体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孤独、寂寞和异化等现代性焦虑。短视频自我表达的内容从自我认同和自我建构的焦虑、自我展示的焦虑、直接倾诉式焦虑三个维度来显现现代性焦虑。现代性焦虑源于短视频内部的文化工业逻辑与外部的加速社会结构,个体需要通过重构认知来调适和纾解现代性焦虑。

    2025年13期 No.225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SIPS模型的文旅政务短视频传播力提升研究——以“重庆文旅”官方抖音号为例

    杨晓茹;刘伟欣;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于文化旅游服务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网络新媒体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推广文化旅游形象与服务的关键平台。本研究以“重庆文旅”官方抖音号为研究对象,基于SIPS模型,探讨文旅政务短视频的传播力提升策略。研究发现,“重庆文旅”在主题选择、文案风格及合集创作上具有显著特色。此外,研究还重点分析了“重庆文旅”抖音号的转变特点,包括从严肃单调转向与民同乐的叙事风格、深度挖掘非遗文化以传播文化底蕴,以及紧跟热点时事进行趣味传播,成功激发了用户的情感共鸣与参与热情。基于此,研究进一步提出宣传“集体记忆”以增强情感共鸣、增加实用信息以引导用户确认、丰富议题设置以激发用户讨论、建设媒体矩阵以扩大传播范围等优化策略。

    2025年13期 No.225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