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佩玲;
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当代传播,是全球化语境下亟待破解的命题。本文从赋能、负能与使能三个维度,深入审思微纪录片与非遗保护的关系。微纪录片不仅是非遗传播的媒介载体,更应成为激活文化基因的“催化酶”,其价值在于通过平衡“技术理性”与“人文感性”,推动保护方式从“抢救式保护”转向“活态化传承”,为数字化时代的非遗保护提供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意义的解决方案,为可持续保护提供新思路,助力非遗在现代社会焕发新活力。
2025年17期 No.229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亮辉;
非遗纪录片通过重构文化记忆与形塑身份认同的双重路径,成为数字媒介时代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文化记忆理论与身份认同理论为框架,旨在揭示非遗纪录片对文化记忆的重构路径及其塑造集体身份认同的内在机制。非遗纪录片通过影像记录与传播,将传统文化转化为集体共享的文化记忆,在文化符号、情感共鸣与社会互动中凝聚身份认同;在“个体—群体—国家”形成层级认同跃迁,通过“记忆唤醒—意义生产—认同凝聚”的链条,在数字媒介赋能的记忆再生产中实现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性转化。
2025年17期 No.229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翔;马丽莎;
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非遗纪录片应采取一定的叙事策略。对于非遗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研究,可立足于共情理论进行剖析。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旨在从情感层面触动观众内心,包括通过构建冲突与悬念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借助情景再现丰富观众的视觉体验以及运用生活化视角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等。在故事化叙事方法上,应以保持非遗的完整性为前提,精心选择题材与人物,合理把握叙事节奏。
2025年17期 No.229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洁;洪梓哲;
潮汕英歌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集体认同。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以传播的高效性、覆盖的广泛性和互动的接近性,使潮汕英歌舞的传播实践呈现出传统非遗数字化传承的双重图景。短视频媒介通过碎片化编码与算法推荐机制,将仪式化的完整展演解构为15秒视觉奇观,借助AR特效形成超现实美学,实现非遗符号从地域文化圈层向Z世代群体的跨圈传播。UGC(用户生成内容)生态催生出“英歌+”跨次元形态,构建起“文化展演—场景解构—互动共创”的立体传播矩阵。然而技术赋能的狂欢背后,是快节奏剪辑导致的动作叙事断裂、流量导向引发的符号简化危机、算法推荐加剧的传播同质化,使得文化意涵面临稀释风险。
2025年17期 No.229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贾晓科;
全媒体时代,传媒生态发生变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短视频作为全媒体时代颇具影响力的媒介形式,已经逐渐从一种新兴媒介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在此视域下,研究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叙事呈现与传承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空间作为叙事的元素之一,在非遗短视频的叙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在全媒体视域下,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叙事作品通过空间元素的运用来传递和强化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以江寻千(九月)为代表的非遗短视频,体现了非遗在短视频平台的叙事空间特征。
2025年17期 No.229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云卿;袁筱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建华夏民族璀璨文明的基石。当代社会,市场规模的局限、发展动力的匮乏,导致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重重困境。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为大众文化赋能非遗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对网络博主“江寻千”的短视频内容进行研究,探讨大众文化如何赋能非遗传承并助力非遗在媒介化过程中建构出当代新形象。借助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商业化、娱乐性和时尚性特点,可以重构非遗的内容、受众和传播载体,催生其在现代社会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但在此过程中,大众文化的重构也引发了过度娱乐化对非遗文化内涵稀释,以及非遗传播对流量的过度依赖等问题。
2025年17期 No.229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淇森;
数字媒体技术有力提升了非遗的传播效能,“沉浸式数字展览”成为观众了解非遗的一种全新媒介。结合媒介情境理论与视觉语法理论,分析“一梦华胥·中国皮影光影艺术展”这一展览对非遗信息场景的构建与融合过程,并探究新场景对受众群体行为及其认知观念的潜在影响。研究表明,应依托沉浸式非遗展览这一传播媒介,应用新兴数字媒体技术,营造全新视觉叙事特点,拓宽受众群体对非遗信息的获取路径,塑造新的信息流动模式,潜移默化地对观众的认知观念进行影响,提升非遗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2025年17期 No.229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廖盈;
在加速文化影响下,互联网创造出原生的剧作影像——微短剧。《中国神话》作为中国首部AI微短剧,将AIGC技术应用于创作实践,从情感唤醒、卷入与联结入手,搭建起剧集影像与观众共鸣的情动空间。在情动空间中,《中国神话》从主流价值示范、文化内涵书写与大国形象呈现三方面,展现出情技融合创作的作用力量,不仅为当下主流媒体AI微短剧的创作实践提供创新借鉴,还为推动传统媒体内容创作的垂直化媒介融合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
2025年17期 No.229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金金;
微短剧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并日趋细分,中老年题材成为微短剧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微短剧市场质和量的审视,揭示老年微短剧适老化不足的症候群表现:盲目数量扩张下的质量困境、适老化缺失下的泡沫风险。同时,剖析老年微短剧适老化改造在文化逻辑上的可能性并提出优化路径:以媒介演进人性化趋势为指引,推动创作者以真实的叙事转向重构微短剧媒介语言与老年人文化身份,推进民族美学的数字化演绎和银发族个性文娱互动升级,在形式上则利用AI技术优化老年微短剧的供给侧,探索技术理性下的老年友好型数字生态,助力老年微短剧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从“流量驱动”到“价值驱动”的跨越。
2025年17期 No.229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远征;
近年来,古装偶像剧呈现出以女性复仇情节为主的叙事倾向,女性角色的复仇之路成为剧集叙事的重要线索。这种围绕女性复仇展开的叙事模式可细分为以反抗为主题的强复仇模式和以成长为主题的弱复仇模式,其中对女性角色的主体性建构与社会性重塑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为古装偶像剧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美学范式。但部分剧集的叙事存在套路化问题,导致创作僵化和价值失衡,因此需要赋予其正确的艺术引领与深刻的思想内涵。
2025年17期 No.229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美雪;刘明阳;
品牌IP网剧在制作与传播中借助媒体融合技术展示文化元素,已成为众多网剧实现历史性转变、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关键。近年来,大量将国风艺术与古典美学相结合的改编IP作品在市场上呈井喷式增长,其艺术创新与美学表达在文化表达、受众认同、市场传播方面都极具影响力。品牌IP作品通过影视改编,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制等主流价值观出发,综合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符号搭建、开放性结局等手法,探究网剧在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影像构建上的实践,以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在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发展中行稳致远。
2025年17期 No.229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美玲;
基于福柯的异托邦理论,运用影视符号学方法,解析《边水往事》中虚构空间“三边坡”的建构逻辑与审美价值。研究发现,该空间呈现出异托邦的三重属性:首先,通过虚构语言、多元方言与边缘行业设定构建“偏离异托邦”,打破悬疑剧传统叙事框架;其次,作为“补偿性异托邦”成为边缘群体逃离规训、重构身份的精神飞地,隐喻现实社会矛盾;其三,空间功能随角色视角动态演变的“流变性”,揭示异托邦与文化观念变迁的深层互动。在审美层面,剧集借助多线叙事、视觉符号拼贴及语言符码的交织,形成感官冲击与情感共振,并通过“镜式自我”机制触发观众对现实的反思。该剧的创新实践不仅拓展了悬疑类型剧的叙事维度,其异托邦空间构建更为国产剧集实现艺术表达与文化批判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新范式,具有显著的创作方法论价值与跨学科研究意义。
2025年17期 No.229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曾文幸;
电视剧主题曲与插曲中的歌词,广泛涉及文学、语言学、音乐学和影视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由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和《西游记》改编的经典电视剧,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它们既通过画面语言呈现了文学经典的叙事魅力,又通过主题曲和插曲等为文学经典赋予了新的阐释与生机。通过对由中国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的主题曲与插曲歌词的辨析,揭示了歌词中对偶、夸张、拟人等修辞艺术在凸显电视剧作品主题、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剧情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强调了丰富的听觉传播符号在增强电视剧表现力与感染力中的重要作用。
2025年17期 No.229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左洪图;宋佳欣;
以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视角,依据框架分析、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究东北网络电影在感知空间中的物质性内容与形式、构想空间中的符号性组建与话语、生活空间中的现代性想象与主体。研究发现,东北网络电影以电影影像空间为纽带,串联起地域现实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构建起传统院线电影之外再媒介化、泛娱乐性、新现实性的影像表征。三种特性联结共同延伸了东北网络电影视听文本的概念,为当代东北地域文化的影像建构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2025年17期 No.229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彤彤;郑斌斌;
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以浓缩和精简为主要特征的速食电影慢慢成为电影品鉴的重要形式。从当今电影工业美学理论视域出发,以网络民族志为主要研究方法,以“编码—译码”为理论框架,有助于进一步对速食电影如何影响电影工业美学建构进行探究。研究表明:速食电影以其画面中的混剪拼贴突显视觉建构的艺术性,并借助独特解说态势、背景音的呈现,营造美学共生空间,最后通过商业性、社会化受众反馈实现意义建构。但与此同时,速食电影也存在违背作者本意、影响电影本身体制性呈现、商业性呈现及著作权规约方面的弊端。
2025年17期 No.229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