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

刊首语

  • 非遗:文化自信下的一种地方性知识重构

    周孟杰;

    <正>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定义、保护措施、教育宣传、计划项目、遗产基金做了详细说明,也对委员会职能、缔约国责任以及国际合作援助等多个方面提出详细要求。然而,在第一章总则前有两段文字更值得注意:一是“承认全球化和社会转型进程在为各群体之间开展新的对话创造条件的同时,也与不容忍现象一样,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在缺乏保护资源的情况下,这种威胁尤为严重”;二是“承认各社区,尤其是原住民、各群体,有时是个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保护、延续和再创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为丰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性作出贡献”。

    2025年17期 No.229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专题:非遗传播

  • 赋能、负能与使能:微纪录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多维审思

    张佩玲;

    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当代传播,是全球化语境下亟待破解的命题。本文从赋能、负能与使能三个维度,深入审思微纪录片与非遗保护的关系。微纪录片不仅是非遗传播的媒介载体,更应成为激活文化基因的“催化酶”,其价值在于通过平衡“技术理性”与“人文感性”,推动保护方式从“抢救式保护”转向“活态化传承”,为数字化时代的非遗保护提供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意义的解决方案,为可持续保护提供新思路,助力非遗在现代社会焕发新活力。

    2025年17期 No.229 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非遗纪录片中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建构研究

    陈亮辉;

    非遗纪录片通过重构文化记忆与形塑身份认同的双重路径,成为数字媒介时代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文化记忆理论与身份认同理论为框架,旨在揭示非遗纪录片对文化记忆的重构路径及其塑造集体身份认同的内在机制。非遗纪录片通过影像记录与传播,将传统文化转化为集体共享的文化记忆,在文化符号、情感共鸣与社会互动中凝聚身份认同;在“个体—群体—国家”形成层级认同跃迁,通过“记忆唤醒—意义生产—认同凝聚”的链条,在数字媒介赋能的记忆再生产中实现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性转化。

    2025年17期 No.229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共情认同视域下非遗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

    周翔;马丽莎;

    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非遗纪录片应采取一定的叙事策略。对于非遗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研究,可立足于共情理论进行剖析。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旨在从情感层面触动观众内心,包括通过构建冲突与悬念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借助情景再现丰富观众的视觉体验以及运用生活化视角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等。在故事化叙事方法上,应以保持非遗的完整性为前提,精心选择题材与人物,合理把握叙事节奏。

    2025年17期 No.229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潮汕英歌舞在抖音平台的呈现范式与传承研究

    陈洁;洪梓哲;

    潮汕英歌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集体认同。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以传播的高效性、覆盖的广泛性和互动的接近性,使潮汕英歌舞的传播实践呈现出传统非遗数字化传承的双重图景。短视频媒介通过碎片化编码与算法推荐机制,将仪式化的完整展演解构为15秒视觉奇观,借助AR特效形成超现实美学,实现非遗符号从地域文化圈层向Z世代群体的跨圈传播。UGC(用户生成内容)生态催生出“英歌+”跨次元形态,构建起“文化展演—场景解构—互动共创”的立体传播矩阵。然而技术赋能的狂欢背后,是快节奏剪辑导致的动作叙事断裂、流量导向引发的符号简化危机、算法推荐加剧的传播同质化,使得文化意涵面临稀释风险。

    2025年17期 No.229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媒体视域下非遗短视频影像的叙事空间——以江寻千(九月)为例

    贾晓科;

    全媒体时代,传媒生态发生变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短视频作为全媒体时代颇具影响力的媒介形式,已经逐渐从一种新兴媒介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在此视域下,研究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叙事呈现与传承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空间作为叙事的元素之一,在非遗短视频的叙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在全媒体视域下,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叙事作品通过空间元素的运用来传递和强化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以江寻千(九月)为代表的非遗短视频,体现了非遗在短视频平台的叙事空间特征。

    2025年17期 No.229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众文化赋能非遗传承与媒介化建构——基于江寻千的个案研究

    孙云卿;袁筱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建华夏民族璀璨文明的基石。当代社会,市场规模的局限、发展动力的匮乏,导致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重重困境。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为大众文化赋能非遗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对网络博主“江寻千”的短视频内容进行研究,探讨大众文化如何赋能非遗传承并助力非遗在媒介化过程中建构出当代新形象。借助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商业化、娱乐性和时尚性特点,可以重构非遗的内容、受众和传播载体,催生其在现代社会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但在此过程中,大众文化的重构也引发了过度娱乐化对非遗文化内涵稀释,以及非遗传播对流量的过度依赖等问题。

    2025年17期 No.229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媒介情境理论视域下皮影文化的数字展览传播研究——以“一梦华胥·中国皮影光影艺术展”为例

    张淇森;

    数字媒体技术有力提升了非遗的传播效能,“沉浸式数字展览”成为观众了解非遗的一种全新媒介。结合媒介情境理论与视觉语法理论,分析“一梦华胥·中国皮影光影艺术展”这一展览对非遗信息场景的构建与融合过程,并探究新场景对受众群体行为及其认知观念的潜在影响。研究表明,应依托沉浸式非遗展览这一传播媒介,应用新兴数字媒体技术,营造全新视觉叙事特点,拓宽受众群体对非遗信息的获取路径,塑造新的信息流动模式,潜移默化地对观众的认知观念进行影响,提升非遗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2025年17期 No.229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国际传播

  • 王维诗歌海外媒体传播及策略构建——基于YouTube的视频样本分析

    谭雅文;李广寒;

    王维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哲学意蕴在海外传播中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汇总了YouTube上与王维诗歌相关的视频样本数据,并借助Excel、SPSS分析其传播情况,发现王维诗歌在该平台的传播是中国古典诗歌与现代媒体技术的交融演绎。传播者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壁垒,通过短视频、动画等方式对诗歌传播方式进行重构,将静态文字动态化,以背景音乐、诗画图片等模态形式填补了文化赤字、跨越了语言障碍,成功为中国古典诗歌以新形式走向世界提供了范例。但YouTube中王维诗歌传播效果参差不齐,其背后成因与传播者及其视频制作方式密切相关,研究根据接受美学理论三角图提出了王维诗歌海外媒体传播新策略,以此为古典诗歌的数字化传播提供新视角,助力中国古典诗歌以新形式走向世界。

    2025年17期 No.229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民间传播者在国际传播中的角色重构机制研究——以“甲亢哥”现象级直播为例

    姜兰;罗晚亭;

    随着媒介技术重塑了国际传播的格局,民间传播者通过平台赋权重构了国家形象传播的范式。本文以现象级主播“甲亢哥”为研究对象,探讨民间传播者在国际传播中的角色重构机制及其双向影响。基于媒介丰富度理论与民间外交理论,研究发现:民间传播者凭借非官方身份的素人视角打破西方的“中国凝视”,通过具身化情感表达消解文化折扣,借助弹幕投票、UGC裂变实现传播权力的去中心化重构。然而,个体叙事存在内容片面化、文化内涵消解等风险。研究提出,数字时代国际传播需构建“官方引导—民间自治—平台规制”的协同范式,既发挥民间传播的真实感与亲和力的优势,也通过专业化培育与生态治理规避传播偏差。本研究为非官方主体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角色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参照,拓展了民间外交理论的数字时代内涵。

    2025年17期 No.229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影视剧研究

  • 情动之力:AI微短剧《中国神话》的创作实践

    廖盈;

    在加速文化影响下,互联网创造出原生的剧作影像——微短剧。《中国神话》作为中国首部AI微短剧,将AIGC技术应用于创作实践,从情感唤醒、卷入与联结入手,搭建起剧集影像与观众共鸣的情动空间。在情动空间中,《中国神话》从主流价值示范、文化内涵书写与大国形象呈现三方面,展现出情技融合创作的作用力量,不仅为当下主流媒体AI微短剧的创作实践提供创新借鉴,还为推动传统媒体内容创作的垂直化媒介融合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

    2025年17期 No.229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智媒时代老年微短剧适老化改造的文化逻辑

    郭金金;

    微短剧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并日趋细分,中老年题材成为微短剧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微短剧市场质和量的审视,揭示老年微短剧适老化不足的症候群表现:盲目数量扩张下的质量困境、适老化缺失下的泡沫风险。同时,剖析老年微短剧适老化改造在文化逻辑上的可能性并提出优化路径:以媒介演进人性化趋势为指引,推动创作者以真实的叙事转向重构微短剧媒介语言与老年人文化身份,推进民族美学的数字化演绎和银发族个性文娱互动升级,在形式上则利用AI技术优化老年微短剧的供给侧,探索技术理性下的老年友好型数字生态,助力老年微短剧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从“流量驱动”到“价值驱动”的跨越。

    2025年17期 No.229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近年来古装偶像剧中的复仇叙事模式与女性意识表达

    马远征;

    近年来,古装偶像剧呈现出以女性复仇情节为主的叙事倾向,女性角色的复仇之路成为剧集叙事的重要线索。这种围绕女性复仇展开的叙事模式可细分为以反抗为主题的强复仇模式和以成长为主题的弱复仇模式,其中对女性角色的主体性建构与社会性重塑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为古装偶像剧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美学范式。但部分剧集的叙事存在套路化问题,导致创作僵化和价值失衡,因此需要赋予其正确的艺术引领与深刻的思想内涵。

    2025年17期 No.229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品牌IP网剧中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影像建构与创新传播

    马美雪;刘明阳;

    品牌IP网剧在制作与传播中借助媒体融合技术展示文化元素,已成为众多网剧实现历史性转变、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关键。近年来,大量将国风艺术与古典美学相结合的改编IP作品在市场上呈井喷式增长,其艺术创新与美学表达在文化表达、受众认同、市场传播方面都极具影响力。品牌IP作品通过影视改编,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礼制等主流价值观出发,综合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符号搭建、开放性结局等手法,探究网剧在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影像构建上的实践,以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在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发展中行稳致远。

    2025年17期 No.229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异质空间的张力:《边水往事》的异托邦建构与审美意涵

    李美玲;

    基于福柯的异托邦理论,运用影视符号学方法,解析《边水往事》中虚构空间“三边坡”的建构逻辑与审美价值。研究发现,该空间呈现出异托邦的三重属性:首先,通过虚构语言、多元方言与边缘行业设定构建“偏离异托邦”,打破悬疑剧传统叙事框架;其次,作为“补偿性异托邦”成为边缘群体逃离规训、重构身份的精神飞地,隐喻现实社会矛盾;其三,空间功能随角色视角动态演变的“流变性”,揭示异托邦与文化观念变迁的深层互动。在审美层面,剧集借助多线叙事、视觉符号拼贴及语言符码的交织,形成感官冲击与情感共振,并通过“镜式自我”机制触发观众对现实的反思。该剧的创新实践不仅拓展了悬疑类型剧的叙事维度,其异托邦空间构建更为国产剧集实现艺术表达与文化批判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新范式,具有显著的创作方法论价值与跨学科研究意义。

    2025年17期 No.229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经典电视剧歌词修辞艺术的四维之美

    曾文幸;

    电视剧主题曲与插曲中的歌词,广泛涉及文学、语言学、音乐学和影视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由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和《西游记》改编的经典电视剧,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它们既通过画面语言呈现了文学经典的叙事魅力,又通过主题曲和插曲等为文学经典赋予了新的阐释与生机。通过对由中国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的主题曲与插曲歌词的辨析,揭示了歌词中对偶、夸张、拟人等修辞艺术在凸显电视剧作品主题、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剧情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同时强调了丰富的听觉传播符号在增强电视剧表现力与感染力中的重要作用。

    2025年17期 No.229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再媒介、泛娱乐与新现实:东北网络电影地域影像空间表征研究

    左洪图;宋佳欣;

    以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为视角,依据框架分析、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究东北网络电影在感知空间中的物质性内容与形式、构想空间中的符号性组建与话语、生活空间中的现代性想象与主体。研究发现,东北网络电影以电影影像空间为纽带,串联起地域现实空间与网络虚拟空间,构建起传统院线电影之外再媒介化、泛娱乐性、新现实性的影像表征。三种特性联结共同延伸了东北网络电影视听文本的概念,为当代东北地域文化的影像建构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2025年17期 No.229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速食电影中的工业美学探析——一项基于抖音平台的网络民族志的研究

    张彤彤;郑斌斌;

    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以浓缩和精简为主要特征的速食电影慢慢成为电影品鉴的重要形式。从当今电影工业美学理论视域出发,以网络民族志为主要研究方法,以“编码—译码”为理论框架,有助于进一步对速食电影如何影响电影工业美学建构进行探究。研究表明:速食电影以其画面中的混剪拼贴突显视觉建构的艺术性,并借助独特解说态势、背景音的呈现,营造美学共生空间,最后通过商业性、社会化受众反馈实现意义建构。但与此同时,速食电影也存在违背作者本意、影响电影本身体制性呈现、商业性呈现及著作权规约方面的弊端。

    2025年17期 No.229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纪录片广角

  • 国家工程的视觉书写:平陆运河影像文化建构的实践路径

    黄晴悦;

    平陆运河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战略性工程,其建设不仅具有地理意义与经济意义,更承载着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的建构使命。研究发现,当前平陆运河影像创作以“工程叙事”与“人文记录”为核心,通过多学科协作推动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未来需要进一步强化运河影像的文献性、艺术性与传播性,通过创作实践、内容主题、技术赋能、文化策略等多个维度,建构兼具地域特色与国家战略意义的运河文化符号,为国家重大工程的文化建构提供参考。

    2025年17期 No.229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间离与介入:反身式纪录片的创作边界

    郑直;

    反身式纪录片以反映创作者自我思考与表达、采取多种影像策略呈现客观现实为创作主旨,同时具备其他主流纪录片类型所缺乏的特质:通过暴露拍摄过程,创作者与被拍摄者处于同一个时空,由此打破叙事界面,拉开影片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而创作者的介入也为影片创作注入了更强烈的主观性。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纪录片的创作边界受到反身式纪录片的冲击,呈现出一定程度向反身式纪录片延展的趋势,如出现创作者对影像不同程度的间离或介入——这既是对纪录片创作的真实性与虚构性边界的探讨,也是从观看者的角度引导观众透过影像创作的媒介,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审视世界。

    2025年17期 No.229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系列纪录片《梦圆千年脱贫路》的社会变迁叙事

    杨璟;

    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出品的乡村系列纪录片《梦圆千年脱贫路》,立足重庆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语境,以故事化手法展现了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程与成就,记录了2015年至2021年重庆乡村的社会变迁。该片采用社会变迁叙事策略,从脱贫农民具体的生活变迁出发,以小见大,反映了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在重庆乡村的落地和落实,展现了脱贫攻坚对重庆乡村经济、社会面貌以及农民生活的积极影响。该系列纪录片注重在叙述中融入戏剧性元素,增强了纪录片的可看性,也彰显了脱贫攻坚精神,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这种社会变迁叙事策略为后续该类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5年17期 No.229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文地理类纪录片《千里江入淮》的叙事策略探析

    刘欣悦;

    纪录片《千里江入淮》将镜头对准中国目前在建最大的综合性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引江济淮工程”,以客观冷静的叙事视角,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工程的历史与建设进行“跟踪式记录”。同时,该片从不同的小切口展开,刻画出该工程对民生发展、生态资源、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重要影响。该片诠释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也为人文地理类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2025年17期 No.229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纪录片《当法老遇见三星堆》的对话叙事、视觉重构与共同体美学建构

    王文轩;

    纪录片《当法老遇见三星堆》作为跨文明影像书写的全新范式,以其独特的对话叙事策略、想象化的视觉重构和构建共同体美学的创作理念在众多三星堆题材纪录片中脱颖而出。该纪录片的创作模式不仅为文化遗产的现代阐释提供了全新思路,而且为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创作和跨文化交流传播提供了有益参考。

    2025年17期 No.229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新媒体聚焦

  • “三农”短视频赋能返乡女性创业路径研究

    张彩熠;

    随着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的全面推进,农村女性的返乡创业活动受到广泛关注。返乡创业女性拥有丰富的外出经历和现代化的思维,为乡村振兴贡献了重要的“她”力量。“三农”短视频的蓬勃发展,有助于返乡女性打破传统创业在地域、渠道和推广上的局限,将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特色农产品以及民俗文化等转化为创业资源。然而,返乡女性在借助“三农”短视频创业时,也面临着内容创新难度大、缺乏技术支撑等问题。未来,可通过政府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平台主动设置议程、返乡创业女性提升媒介素养等策略加以改进。

    2025年17期 No.229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脱域到再嵌入:线上音乐会的粉丝社群重构与情感联结研究

    马奕辰;李曼;鲍铭洋;

    随着数字技术与平台融合的深度驱动,演唱会突破原本的物理空间限制,形成以5G、AI、VR为核心的“技术—情感”耦合生态。线上音乐会通过技术赋能的脱域机制,解构了传统粉丝社群的物理空间与身份边界,并通过符号互动、情感共享等方式,形成以虚拟在场与数据化节点为核心的再嵌入的联结逻辑,构建群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但不可否认的是,技术既赋予粉丝跨越时空的联结自由,催生了多元流动的身份认同,也在生产着数字时代的权力规训。因此,如何守护虚拟共在的情感联结的本真性,仍是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2025年17期 No.229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微信捐步:可见性理论视角下的数字公益行为研究

    方苗苗;

    可见性理论为阐释微信捐步中的可见性行为特征、参与动机与价值观塑造等方面提供了视角。本研究以微信捐步为例,探讨了数字公益活动在现代社会中的多重影响及其挑战。通过对10名不同背景用户的深度访谈,发现微信捐步不仅为用户提供了便捷参与公益活动的机会,还拥有具身反馈运动数据、连接社交关系等可见性机制,深刻改变了参与者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微信捐步活动提升了用户的运动频率和健康管理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用户的运动及出行习惯,这些变化对于个人和社会均具有深远意义。然而,部分参与者表现出功利性动机,平台功能设置不完善,推广力度不足。对此,可通过简化操作流程、提升界面友好性及加强宣传推广策略,推动数字公益事业迈向新的高度,构建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2025年17期 No.229 109-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SMR视频的具身感知与情感疗愈

    万艺璇;

    ASMR视频是通过视听触发、角色扮演等方式构建场景化的媒介空间,加强身体感知与视频内容的互动。ASMR视频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形式,对研究人类情感与媒介技术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对人机关系的发展提出了思考。研究发现,ASMR视频通过具身在场、具身互动和具身生产等方式,实现了与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对观众的情感补偿,为其提供了情感慰藉、情感能量和情感共振的情感疗愈价值。然而,过度依赖ASMR可能导致情感依赖和技术成瘾。对此,应增强数字情感素养,倡导“数字排毒”,以实现和谐健康的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2025年17期 No.229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骑行为媒:青年群体重返“附近”的实践与意义

    金迎乐;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类学家项飚提出的“附近的消失”现象愈发显著,青年群体面临空间与情感的疏离。以青年骑行爱好者为考察对象,将骑行视为一种媒介,从空间性、关系性以及情感性三个角度深入剖析,探讨骑行在连接青年与地理空间的附近、社会关系的附近和情感的附近中所承担的作用。研究认为,依托骑行,青年能够在实感交往中加深对“附近”的认识;青年群体因为骑行相聚,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性交集中提高对“附近”的黏合度;通过不断地面对面交流,青年在结伴骑行下构建出支持性网络,在情缘交织中不断产生温暖共鸣,从而积极主动地重觅、重返“附近”。

    2025年17期 No.229 11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