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

专稿

  • 《寻找智美更登》与《寻找刘三姐》:“寻找”母题探究及共同体语境下的再审视

    陈林瑶;

    智美更登与刘三姐分别是藏族和壮族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文化中的瑰宝,《寻找智美更登》与《寻找刘三姐》分别汲取其中的可贵养分,进行影视改编与二次创作。两部影片虽聚焦于迥异的地理地域与文化载体,但都涉及文化寻根与自我身份认同的“寻找”母题,在探究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文化的阵痛与传承命题时产生了深刻的对话。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境下,两部影片的“寻找”有了新的思索维度空间。前者,智美更登的无私奉献精神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体现,它不会消逝,而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在时代发展中得以弘扬;后者,刘三姐文化与山歌文化形成维系华人与祖国的重要精神纽带,促进国家认同、民族认同、自我认同。

    2025年20期 No.232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0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国际传播

  • 外国人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短视频中的中国形象——以TikTok上的8位短视频博主为分析对象

    蔡之国;葛辉;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是我国对外传播的重要战略。本文以TikTok平台上8位对外讲述“中国故事”且具有传播力的外国视频博主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法,对他们视频内容中塑造的中国形象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这些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短视频呈现了中国现代与高速发展的经济形象、丰富多元的文化形象、勤劳朴实友善的国民形象、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形象。尽管这些形象建构较为表面,且并不能完全涵盖中国形象的全部内涵,但“他者”的叙述视角以及讲述或展示的叙述声音,有助于打破对外传播中的文化壁垒,改变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刻板形象,消除西方民众对我国的误解,进而进一步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水平和中国的软实力。

    2025年20期 No.232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个人IP视域下洋网红在国际传播中的中介机制研究——基于甲亢哥中国行的案例分析

    李若瑜;

    在当前全球传播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个体洋网红以更加个性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为中国形象的海外呈现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以“甲亢哥中国行”系列直播与视频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洋网红如何通过情感共振与算法共谋在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中发挥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他们以情感的真实性与平台赋权机制为依托,在日常叙事中淡化政治色彩,有效缓冲了跨文化交流中的理解障碍。通过转译性的表达方式,将中国文化内容转化为更贴近用户理解和分享习惯的信息,成为连接文化与受众的重要中介。不过,个体洋网红仍面临表达局限、平台依赖度高和真实性不足等问题,应警惕其局限性,而重点发挥其传播优势,使其成为在官方传播之外灵活有效的有益补充。

    2025年20期 No.232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长视频平台海外传播研究

    何江;田馨月;

    近年来,中国短视频平台在海外收获了日益增长的用户群体,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长视频平台的海外传播征程却遭遇诸多困境,诸如因受众群体文化背景不同产生的差异、传播内容呈现出的单一化与同质化倾向以及传播渠道受到的冲击等问题。本研究基于长视频平台海外传播面临的这些困境,深入探寻中国长视频平台实现海外有效传播的可行路径,具体涵盖通过调适多元文化差异增进文化认同感、坚持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并遵循本土化原则,以及践行媒介融合发展理念打造精彩视听盛宴等方面。

    2025年20期 No.232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影视剧研究

  • 社会视角下中国电影现代性与民族性研究

    焦道利;夏丝雨;

    本文分析了现代性与民族性的概念及其在电影艺术中的表现,并将中国电影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演进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现代性萌芽与民族性奠基、现代性成长与民族性融合、现代性飞跃与民族性自觉以及现代性反思与民族性新构。同时,结合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呼吁突破西方理论框架的束缚,积极培养本土学者的创新思维,以此推动中国文化在全球多元化格局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这一呼吁旨在确保中国电影在现代化浪潮中,既能坚守民族之魂,又能从深厚的民族传统中汲取现代性的养分,从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且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25年20期 No.232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中的三峡书写

    王旖辰;张振;

    关涉三峡的文艺书写是华夏文艺多元样态中的重要面向,在文化地理学视域下,地方空间的“生产电影”与文本空间的“电影生产”形成多维互动关系。在不同的时代转向与时间生成中,地理空间中的三峡影像也历经新时期社会解冻语境下对美好人性的唤询和商业性空间探寻,以及20世纪末三峡工程影响下电影显现的在地性社会文化深描。另外,影像中的三峡作为一种空间性—超空间性的在地话语,明显地逾出本土空间限定,电影在时间维度与空间向度上不断指涉着三峡在地性空间政治与记忆性空间流动之间的人地关系结构,从而在地理空间与时间向度的重叠交互中,隐性地书写出悬浮空间中游荡行动的意向性路径。

    2025年20期 No.232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21世纪安全撤离》:影游融合语境下“中式梦核”的影像诠释

    杨鑫;

    科幻喜剧电影《从21世纪安全撤离》在影游融合的叙事策略、故障美学的视觉体系及“中式梦核”的文化建构等方面揭示了数字时代中国青年导演对跨媒介创作的本土化探索。该片通过游戏机制与电影语言的互文性转化,构建起具有后现代特质的时空循环结构;其以“中式梦核”为载体的怀旧美学,既是对千禧年集体记忆的修复型重构,亦折射出当代青年的存在主义焦虑。

    2025年20期 No.232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哪吒之魔童闹海》灾难叙事中的正义价值表达与建构

    唐元;

    《哪吒之魔童闹海》作为系列电影的第二部,完成了情节、人物和主题的三重递进,在灾难叙事中加深了对正义价值的表达与建构。哪吒进入比第一部更大的世界和社会,面对更强大的权势欺压、更真实的灾难冲击、更大范围的充满压迫与救赎的场域,终于完成肉身重塑,代表着他自我成长的突破。正义性成为哪吒成长历程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标杆。哪吒不畏强权、勇于抗争的过程,既推动了自身能力的提升,也促成了内在的升华,一个更加强大的自我,也反过来印证了赋予其成长正义性的奋斗路径。故事从主人公如何处理自我认同,延伸至如何推动社会变革,形成了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激励,呼唤摆脱束缚的真正公平与正义,引导社会结构性灾难的消解。

    2025年20期 No.232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哪吒之魔童闹海》:跨媒介生产机制与时代情绪探析

    钱佳如;焦仕刚;

    2025年春节档现象级作品《哪吒之魔童闹海》以超150亿元人民币的全球票房创下登顶中国影史动画票房冠军、刷新亚洲动画票房纪录、问鼎全球动画票房榜首三重里程碑。影片的跨媒介生产机制重组了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规范,具体聚焦于短视频化叙事、角色IP赋能、后现代喜剧编码、社会焦虑疏导四个维度。该片作为数字时代文化转译的创新范式,借助动画技术迭代,融合代际审美,重构文化符码,激活了传统文化资源。对其文本与传播策略的研究,为中国动画电影创作发展提供借鉴,推动传统文化在数智时代融入动画新貌。

    2025年20期 No.232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哪吒之魔童闹海》:民族记忆的现代唤醒与新英雄主义重塑

    党琼;陶欣羽;

    以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新时代语境下对中国传统神话文本的现代转化路径,围绕“美学建构—叙事框架—主题重塑”三个层面展开分析,论述影片如何融合中式传统审美与现代数字技术,实现民族记忆的视觉再生;如何通过镜像结构与多线并行的冲突叙事,重构传统神话的现代表达逻辑;如何借助人物塑造与核心价值观的演变,完成从“叛逆少年”到“奋斗英雄”的形象跃迁。影片以“我命由我不由天”为精神核心,打破“宿命论”叙事,确立“个体奋斗”导向的“新中式少年英雄主义”核心价值内核。

    2025年20期 No.232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哪吒2》的文化叙事:传统元素的传承与当代价值的重构

    张兴梅;

    《哪吒之魔童闹海》在角色塑造、电影元素及精神内核等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与创新。研究发现,影片在视觉上借鉴水墨丹青的意境;听觉上融合传统乐器和现代音效;精神内核上则围绕“天命”与“抗争”展开哲学思考,对佛道儒思想进行了现代诠释,同时呈现了孝道与父权的冲突与和解。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中国动画的艺术表达,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范式,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2025年20期 No.232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哪吒之魔童闹海》:语言景观赋能动画电影表达与传播

    李楚奇;程润峰;

    语言景观是电影研究的重要维度。采用“框架”和“对话”相结合的阐释路径,来考察《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内外的语言景观,可进一步探索语言景观如何更好地对动画电影的表达与传播赋能。电影内的框架语言景观包括方言特色和韵律对比、语符陈设、字幕和语乐配置,其共同助力动画电影的叙事表达和角色形象塑造。电影外则有宣传海报和网民自发传播的语言景观,同样赋能动画电影的宣传与传播。《哪吒之魔童闹海》能够取得商业成功,离不开语言景观的合理构建和精妙表征。

    2025年20期 No.232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主流影视中“战争美学”重构与记忆转译研究——以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为例

    孙宗镇;郭峰;

    新型技术赋能新主流影视,重构了影视战争美学,使其突破了以往主旋律电影的刻板范式,成为个体与集体记忆交流转换的强有力工具。当下的新主流影视多以工业级制作水准作为外部框架,以多模态符号构建内部系统,助力战争记忆转化为可传承的文化基因,通过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将银幕变为记忆空间,为主旋律电影开辟了新的方向,实现了历史叙事从注重感官震撼向注重价值认同的范式跃迁。

    2025年20期 No.232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媒体视域下主旋律电视剧的共情传播策略探究

    赵一帆;沙莎;

    主旋律电视剧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载体之一,肩负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进入新时代以来,主旋律电视剧在创作理念上实现了显著突破,逐步跳出传统的“唯上唯宣”模式,转而立足于观众的情感需求进行创作与宣传,共情传播已成为提升其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然而,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主旋律电视剧的共情传播仍面临诸多困境,例如,共情可持续时间短、情绪异化导致的群体对立风险,以及传播内容同质化引发的观众情感疲劳等。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主旋律电视剧应创新传播方式,借助全媒体矩阵引导情绪走向,实施定制化内容以实现精准传播,通过多维度策略强化观众的共情体验,提升情感传播效能,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文化引领作用。

    2025年20期 No.232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Z世代文化认同生成机制研究——基于《逃出大英博物馆》微短剧观众访谈分析

    赵秀华;杨时;

    新媒体时代,网络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传播形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本研究以文化类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探讨Z世代观众在观看此类微短剧后文化认同生成的内在机制,并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Z世代受众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接触微短剧,对其内容、角色、场景及文化符号等文化基础产生感知。此外,观众的情感共鸣与反思被激发,从而在价值层面上认同微短剧中传递的文化观念与价值观。最终,通过社交互动、内容分享及持续的文化关注等行为实践,文化认同得以体现和巩固。Z世代观众对文化类微短剧的感知与涵化,不仅展现了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路径,也为文化传播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2025年20期 No.232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下载次数:5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节目经纬

  • IP产业链视域下的视听节目创新路径探析

    李艳丹;

    视听节目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也是“文化+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方向,当下各级媒体都把IP策划运营作为其内容生产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但节目IP研发并不是简单的文化符号提取、衍生产品开发。本文从IP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总结视听节目发展的现实之困:群体记忆塑造难、IP符号筛选难、跨媒介迁移难、衍生创意设计难。针对这四个方面,提出破解路径:环境方面,要结合现实语境,深耕本土;资源方面,要提炼整合,注重时代解读;生产环节,要借助仪式,巧设媒体迁移;衍生设计要构建关联,聚焦文化消费。

    2025年20期 No.232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符号转译、叙事升级与沉浸场域:2025年河南卫视“春晚季”的创新路径

    牛艺洁;祁勇;

    2025年河南卫视“春晚季”颠覆了传统春晚“只在一个晚上,只有一场晚会”的传统印象,构建起“电视晚会+线下游园+国际展演”的立体文化生态,延展了春节晚会的概念,推动文化出海,引发文化破圈。其创新路径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译,通过拆分、重组文化符号,构建多元交互的符号体系;二是复合叙事策略的运用,深度洞察网生代群体的偏好,运用非线性、跨媒介、拟人化的叙事策略,将文化符号拓展为逻辑通顺的故事内容;三是通过数字美学建构沉浸式场域,依靠数字艺术赋能,建构虚实交融的视听奇观,赋予画面强烈的层次感与深度感。

    2025年20期 No.232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现在就出发》:慢综艺“破圈”传播的路径探索

    王彤;

    在“快餐式”社会,用户的生活节奏加快,过于紧张的生活状态会影响并降低人们的幸福感,而综艺节目的“松弛感”与用户需求更加契合。慢综艺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近年来在综艺市场备受欢迎,中国综艺市场的竞争也愈加激烈。《现在就出发》以“混综”为新思路,跳出了传统类型综艺模式,催化出不一样的化学反应,从娱乐、情感、社会、审美、认知不同角度满足了大众的需求。

    2025年20期 No.232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作为一种乡村传播符号:乡村振兴类综艺节目《种地吧》的重构与传播

    薛文瑞;

    乡村振兴类综艺节目如今正在经历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种地吧》是近年来爆火的乡村振兴类综艺节目,塑造了“新农人”的形象,唤醒了农耕文化基因,为其他乡村振兴类综艺节目叙事方式提供了参考案例,给乡村振兴的议题注入了新鲜的传播动力和活力。

    2025年20期 No.232 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新媒体聚焦

  • 返乡创业青年的媒介实践与身份协商

    裴蕾;

    本研究基于6个月的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化访谈,以媒介景观理论为框架,探讨返乡创业青年在短视频平台中的媒介实践与身份协商机制。通过分析其短视频创作中的符号生产、商业逻辑嵌入及身份认同困境,发现算法流量逻辑迫使返乡青年将乡土文化符号化为“田园叙事”奇观,导致乡村真实性与文化主体性消解;平台与商业资本共谋,异化内容生产为数字劳动,加剧城乡权力关系失衡;返乡青年陷入政策赋权角色(乡村代言人)与城乡文化冲突的“双重脱嵌”,呈现出“悬浮的主体”认同危机。对此,研究提出“协同赋权与主体性重构”路径,主张通过政策精准扶持、算法工具适配、文化符号创新及社会网络共建,平衡媒介赋权与资本规训,推动返乡青年从“流量迎合者”向“乡村文化主体”转型。

    2025年20期 No.232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算法推荐机制下文化短视频创作者叙事身份的选择意向研究——基于TPB模型

    陈宇昂;吴海越;

    凭借精准的算法推荐服务,短视频平台迅速兴起。短视频作为备受青睐的新型媒介,催生着文化传播的全新生态。本研究以我国主流自媒体平台抖音为例,通过叙事分析和问卷调查法,剖析文化短视频创作者如何基于抖音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在受众面前标识自我的文化身份,从而唤起受众对我国深厚文化的时代想象。研究发现: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对创作者叙事身份选择的作用尤为显著,而行为态度通过中介路径间接强化了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对叙事身份选择的影响。

    2025年20期 No.232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6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区隔与规训:跑步网红媒介形象生产实践

    肖博忻;

    跑步运动的兴起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共同催生了跑步网红这一群体,跑步网红对大众跑步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本文通过网络民族志,对跑步网红媒介形象生产实践进行分析,发现跑步网红在平台机制、商业资本与个人心理的共同规训下,通过视觉叙事、能力展现等构建品位区隔,以增强“可见性”和满足社会认同需要。

    2025年20期 No.232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1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智能手机使用的老年女性夜间媒介实践研究

    李高妍;

    研究关注老年女性群体的夜间媒介使用现象,基于媒介化理论视角考察其媒介实践。研究发现,以夜间的智能手机使用为代表的老年女性媒介实践,呈现出一个具有规律性的使用周期,个体在其中积极自我管理、不断调适。智能手机被老年女性视作夜间生活重要的陪伴“物”。同时,老年女性在卧室这一私密空间的媒介实践,基于数字技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流动性。

    2025年20期 No.232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业界参考

  • 财经类播客与传统财经广播的竞合关系研究:媒介融合视角下的转型与创新

    顾洁;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受众媒介使用习惯的变化,播客(Podcast)作为一种新兴的音频媒介形态,正在重塑财经信息传播的格局。本文基于媒介融合理论,通过分析财经类播客与传统财经广播在内容、形式、受众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探讨财经类播客与传统财经广播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研究发现,播客凭借其灵活性、深度内容及精准受众定位,对传统财经广播形成挑战;同时,传统财经广播机构也在积极借鉴播客模式,推动自身融媒转型。两者在内容生产、传播逻辑、受众定位、商业模式等方面呈现“竞合共生”态势,共同推动财经音频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2025年20期 No.232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短视频时代地方新闻在地化传播策略探析——以广西广播电视台为例

    张良锋;

    短视频时代,广西广播电视台在内容、技术与跨界协作三个维度的在地化传播创新,展现出地方媒体突破当前传播挑战的有效路径。从发展方向来看,地方媒体需实现三重跨越:在思维层面,摒弃流量思维,深耕本土文化,挖掘其深厚价值,以内涵吸引受众;在传播模式上,从单向传播迈向双向对话,借助用户共创,形成传播共同体,提升受众参与感和忠诚度;在视野方面,突破地域限制,凭借地缘优势,向全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地方文化国际影响力。

    2025年20期 No.232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乡村背景下县级融媒体赋能黄河古村落发展刍议

    郑亚鹏;李元;

    新时代背景下,数字乡村工程正蓬勃开展,县级融媒体作为服务地方的重要载体与数字乡村相融合,呈现出从文化传播到品牌推广、从技术支持到数字产业群构建、从“智慧传播”到服务黄河古村落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容生产路径。黄河古村落根据地方发展规划,创新推出“融媒体+数字乡村”的智慧发展模式,通过媒介参与社会治理,依托“智慧商业”“智慧民生”等工程推动黄河古村落建设,开拓融媒体助力数字乡村的新模式。

    2025年20期 No.232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作为空间媒介的独立书店演变过程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卢瑶;

    独立书店作为城市公共阅读空间,其功能随时代变迁发生显著嬗变。基于空间理论分析发现,独立书店通过独特的空间属性与精神内核,将互联网时代的开放逻辑融入传统书业形态,实现了从私密性精英阅读向公共性社群阅读的转型。在文化涵育与商业可持续的平衡中,独立书店逐渐演变为微型文化综合体,兼具图书销售、知识传播与社交互动功能。其空间实践不仅重构了读者与书籍的关系,更通过社群联结促进城市精神文明的培育,成为城市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节点。这一演变过程揭示了物质空间与文化实践互动下新型公共性的生成机制。

    2025年20期 No.232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