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道利;夏丝雨;
本文分析了现代性与民族性的概念及其在电影艺术中的表现,并将中国电影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演进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现代性萌芽与民族性奠基、现代性成长与民族性融合、现代性飞跃与民族性自觉以及现代性反思与民族性新构。同时,结合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发展现状,呼吁突破西方理论框架的束缚,积极培养本土学者的创新思维,以此推动中国文化在全球多元化格局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这一呼吁旨在确保中国电影在现代化浪潮中,既能坚守民族之魂,又能从深厚的民族传统中汲取现代性的养分,从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且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25年20期 No.232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旖辰;张振;
关涉三峡的文艺书写是华夏文艺多元样态中的重要面向,在文化地理学视域下,地方空间的“生产电影”与文本空间的“电影生产”形成多维互动关系。在不同的时代转向与时间生成中,地理空间中的三峡影像也历经新时期社会解冻语境下对美好人性的唤询和商业性空间探寻,以及20世纪末三峡工程影响下电影显现的在地性社会文化深描。另外,影像中的三峡作为一种空间性—超空间性的在地话语,明显地逾出本土空间限定,电影在时间维度与空间向度上不断指涉着三峡在地性空间政治与记忆性空间流动之间的人地关系结构,从而在地理空间与时间向度的重叠交互中,隐性地书写出悬浮空间中游荡行动的意向性路径。
2025年20期 No.232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鑫;
科幻喜剧电影《从21世纪安全撤离》在影游融合的叙事策略、故障美学的视觉体系及“中式梦核”的文化建构等方面揭示了数字时代中国青年导演对跨媒介创作的本土化探索。该片通过游戏机制与电影语言的互文性转化,构建起具有后现代特质的时空循环结构;其以“中式梦核”为载体的怀旧美学,既是对千禧年集体记忆的修复型重构,亦折射出当代青年的存在主义焦虑。
2025年20期 No.232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元;
《哪吒之魔童闹海》作为系列电影的第二部,完成了情节、人物和主题的三重递进,在灾难叙事中加深了对正义价值的表达与建构。哪吒进入比第一部更大的世界和社会,面对更强大的权势欺压、更真实的灾难冲击、更大范围的充满压迫与救赎的场域,终于完成肉身重塑,代表着他自我成长的突破。正义性成为哪吒成长历程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标杆。哪吒不畏强权、勇于抗争的过程,既推动了自身能力的提升,也促成了内在的升华,一个更加强大的自我,也反过来印证了赋予其成长正义性的奋斗路径。故事从主人公如何处理自我认同,延伸至如何推动社会变革,形成了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激励,呼唤摆脱束缚的真正公平与正义,引导社会结构性灾难的消解。
2025年20期 No.232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钱佳如;焦仕刚;
2025年春节档现象级作品《哪吒之魔童闹海》以超150亿元人民币的全球票房创下登顶中国影史动画票房冠军、刷新亚洲动画票房纪录、问鼎全球动画票房榜首三重里程碑。影片的跨媒介生产机制重组了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规范,具体聚焦于短视频化叙事、角色IP赋能、后现代喜剧编码、社会焦虑疏导四个维度。该片作为数字时代文化转译的创新范式,借助动画技术迭代,融合代际审美,重构文化符码,激活了传统文化资源。对其文本与传播策略的研究,为中国动画电影创作发展提供借鉴,推动传统文化在数智时代融入动画新貌。
2025年20期 No.232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4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党琼;陶欣羽;
以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新时代语境下对中国传统神话文本的现代转化路径,围绕“美学建构—叙事框架—主题重塑”三个层面展开分析,论述影片如何融合中式传统审美与现代数字技术,实现民族记忆的视觉再生;如何通过镜像结构与多线并行的冲突叙事,重构传统神话的现代表达逻辑;如何借助人物塑造与核心价值观的演变,完成从“叛逆少年”到“奋斗英雄”的形象跃迁。影片以“我命由我不由天”为精神核心,打破“宿命论”叙事,确立“个体奋斗”导向的“新中式少年英雄主义”核心价值内核。
2025年20期 No.232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兴梅;
《哪吒之魔童闹海》在角色塑造、电影元素及精神内核等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承与创新。研究发现,影片在视觉上借鉴水墨丹青的意境;听觉上融合传统乐器和现代音效;精神内核上则围绕“天命”与“抗争”展开哲学思考,对佛道儒思想进行了现代诠释,同时呈现了孝道与父权的冲突与和解。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中国动画的艺术表达,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范式,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2025年20期 No.232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楚奇;程润峰;
语言景观是电影研究的重要维度。采用“框架”和“对话”相结合的阐释路径,来考察《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内外的语言景观,可进一步探索语言景观如何更好地对动画电影的表达与传播赋能。电影内的框架语言景观包括方言特色和韵律对比、语符陈设、字幕和语乐配置,其共同助力动画电影的叙事表达和角色形象塑造。电影外则有宣传海报和网民自发传播的语言景观,同样赋能动画电影的宣传与传播。《哪吒之魔童闹海》能够取得商业成功,离不开语言景观的合理构建和精妙表征。
2025年20期 No.232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孙宗镇;郭峰;
新型技术赋能新主流影视,重构了影视战争美学,使其突破了以往主旋律电影的刻板范式,成为个体与集体记忆交流转换的强有力工具。当下的新主流影视多以工业级制作水准作为外部框架,以多模态符号构建内部系统,助力战争记忆转化为可传承的文化基因,通过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将银幕变为记忆空间,为主旋律电影开辟了新的方向,实现了历史叙事从注重感官震撼向注重价值认同的范式跃迁。
2025年20期 No.232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一帆;沙莎;
主旋律电视剧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载体之一,肩负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进入新时代以来,主旋律电视剧在创作理念上实现了显著突破,逐步跳出传统的“唯上唯宣”模式,转而立足于观众的情感需求进行创作与宣传,共情传播已成为提升其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然而,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主旋律电视剧的共情传播仍面临诸多困境,例如,共情可持续时间短、情绪异化导致的群体对立风险,以及传播内容同质化引发的观众情感疲劳等。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主旋律电视剧应创新传播方式,借助全媒体矩阵引导情绪走向,实施定制化内容以实现精准传播,通过多维度策略强化观众的共情体验,提升情感传播效能,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文化引领作用。
2025年20期 No.232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秀华;杨时;
新媒体时代,网络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传播形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本研究以文化类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范式,探讨Z世代观众在观看此类微短剧后文化认同生成的内在机制,并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Z世代受众通过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接触微短剧,对其内容、角色、场景及文化符号等文化基础产生感知。此外,观众的情感共鸣与反思被激发,从而在价值层面上认同微短剧中传递的文化观念与价值观。最终,通过社交互动、内容分享及持续的文化关注等行为实践,文化认同得以体现和巩固。Z世代观众对文化类微短剧的感知与涵化,不仅展现了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路径,也为文化传播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2025年20期 No.232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下载次数:5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